第131章 边关异动
出了正月,连绵肆虐的暴雪终于停了。
本以为终于可以消停一阵了,不料边关却又出现了异动。
“暴雪肆虐多时,势必会影响百姓劳作,这税收也会接连受到影响。”修明满面愁容,抬首望了一眼堂下的孙德明,继续开口,“朕与太皇太后已被这天象困扰许久,实在分身乏术,此事丞相可有良策?”
“自长公主离世,右赤部落也随之易主,如今的右赤部落首领北寒蒙足智多谋,杀伐果决,若要对抗此人绝非易事。”眼见修明开口,孙德明拱手向前,似是思虑再三才艰难应答。
此刻御房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剩下的便是月前奉旨侍奉御房的孙少卿了。
如今的他早已不再是年前那个优柔寡断的少年,此刻的他不知经历了什么,一身红色官服竟衬得他整个人好似沧桑了许多,可眼神却透露着精明。
随着孙德明的话音刚落,孙少卿便与他的视线交汇。
也只是一瞬,他便领会了孙德明的意思,随即也是上前一步拱手开口:“陛下,臣举荐一人,若此人出征必会凯旋。”
“爱卿你且说说是何人能担此重任?”听到此处,修明的眼睛顿时一亮,连忙追问。
“曾任监国的摄政王,裴元修。”
是的,此次举荐就是孙德明与孙少卿提前商量好的,而他们的计策也是悄然进行,知情者除了太皇太后便再无旁人。
见修明似是摇摆不定,孙德明又是假意安抚道:“皇上容禀,摄政王早些年得先帝赏识,朝政之事他最清楚不过,也曾代替先帝出征多次,且次次凯旋而归。老臣觉得,少卿也在摄政王门下侍奉,此次举荐定也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陛下大可安心。”
堂下孙德明与孙少卿一唱一和虽有道理,可修明还是无法直接下旨。纵使他再昏庸无能,他也明白裴元修势大,若再将兵权交给他,必会助长其羽翼。
“陛下可是在思虑兵权之事?”孙少卿看出了修明此刻的忧虑,试探性问道,“若是为此事,微臣还有一计。”
“哦?”修明眼睛一亮。
眼见他来了兴致,孙少卿便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若忧心兵权旁落,完全可以下旨让摄政王暂领监军之位,这样既保住了兵权,摄政王也可参与军务,岂不妙哉。”
“监军?自古监军皆由宦官暂领,这摄政王?”修明刚刚亮起的眸子又黯淡下去,瞧着堂下的二人,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无妨。监军也就只是个头衔而已,只要陛下下旨,摄政王会明白您的苦心的,战事要紧啊。”孙德明见此事将成,随即又添了一把柴。
这下修明为数不多的智商也被这两位耗没了,随即喜笑颜开地颁了旨。
……
【摄政王府。】
“鱼儿上钩了。”裴元修瞧着手上黄澄澄的圣旨,不禁嗤笑,嗓音却是寡淡如水,冷得厉害。
“哼!若不是咱们安插了眼线,谁能知道这老匹夫还有这等心思。”寒明满目不屑,“就凭他还想给咱们下套子,痴人说梦。”
“主子,这监军……”寒夜的心思却是与寒明不同,“是陛下的意思,还是孙德明?”
“谁不知道,以往的监军都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担任。咱们也甭管到底是谁的主意,只叫他们明白,咱们可不是好惹的!”寒明在一旁接过话茬,愤愤不平。
裴元修嘴里咂摸着“监军”这两个字,却是突然笑出了声:“此次边关异动,北寒蒙也是全了本王与他的情谊。监军也好,将军也罢,此次战役过后,这偌大的皇城也该易主了。”
“主子英明!”寒夜二人看着裴元修未达眼底的笑意,皆心下了然。
转眼间,便到了裴元修离开的日子。
这日竟是个阳光明媚的晴天。
说起来,元娘已经好久没有见过裴元修了,若不是此次他要离府,怕是她还没有“借口”看他一眼。
是的,元娘已然与自己和解,这些日子她想了很多,她明白裴元修的身不由己,对于二人之间的情感一切都只能归咎于生不逢时。
前世的她死在了裴元修最爱自己的时候,重来一世自己却像个外人,哪怕自己曾经告诉过他自己就是婉娘,哪怕自己与婉娘一般无二,可是也就是太过相似,才会让他心生芥蒂吧。
如今的裴元修心里只有仇恨,可仔细想想,他所做的一切又真的只是为了婉娘么,元娘不知道,她也不想知道。
眼下,她只希望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远远地陪着他。
“姑娘为何不亲口去跟王爷告别?”石榴侧头看向越发瘦削的元娘。
听见石榴的疑惑的声音,元娘收回视线,嗓音却有些寡淡:“只是碰巧遇到,他去哪里与我有什么干系。”
石榴的眸光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移开,眼见元娘眼波流转间似有不舍,顿时心下了然:“是是是,是奴婢说错了。”
她从未见过元娘还有如此羞怯的一面,竟也明艳得不可方物。
“主子,是姑娘。”寒夜早就发现了角落里的元娘。
“知道了,走吧。”裴元修的敏锐不比寒夜差,他自然也发现了那个单薄的身影。
元娘是很久没有见过裴元修了,可裴元修却是自那日雪夜之后,日日像个“贼”一样躲在暗处,不过,他却是没想到,今日元娘能走出桃院,前来为她送行。
因为裴元修奉旨北上,且又只是监军,所以随行的人只有自己的亲信和五百保护他的兵马而已。
“启程!”
随着寒明的一声高呼,浩浩荡荡的人群便向着城外走去,刚离开摄政王府门口,竟然看到了街巷两边送行的百姓。
其实说起来,裴元修若是出身皇家,那绝对是万民归心的好皇帝。
“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摄政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人群里不知谁高呼了一声,竟带领着所有的百姓跪地送行,直呼“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