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章 (第1/2页)
日头蒙蒙亮,晨光顺着窗户照映进来,带着温暖的热意。
谢芷言睁开眼睛,头上还盖着一块白布用来降温,她摸了摸额头,伸手将帕子摘下来。
烧已经退了,热意消散,只是身子还是有些乏力,半夏倚在床头打瞌睡,眼下一片青黑。
她轻手轻脚地起床穿了衣服,出去叫了郭师爷来。
郭师爷见她休息了一夜就起来了,十分诧异,不过还是一一跟她汇报了情况。
目前上游已经撒好网了,中午安排了专人去拉回来,昨日河工回家之前去看了一眼,确实挺多鱼的,如此一来,粮食方面的问题就拒解决了。
另外就是堤坝损坏,目前很难修理,不过多亏谢芷言借了兵来,有了人手,堵住了堤坝缺口,流水小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靠人力维持着,只要人一走,堤坝处的流水还是会维持现状,除非上流不再灌水下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淮河是雍朝第一大河,就像一条脐带贯穿了整个国家,但凡上游干涸,那将陷入全国干旱的状态。
所以目前的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排水。
先将洪水找到去处,让水位线不再继续升高,然后再将堤坝堵住,重新巩固好,再来谈治理淮阳县洪水灾害的事情。
众人又被谢芷言召集到房来,开始商量排水问题。
张宁的意思还是扩宽河道,将河道扩宽,水位流速没那么猛,自然好修堤坝了。但是郭师爷不赞成,他认为如今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工程,他更加倾向于另外找一条道儿,把洪水引走。
但是以淮阳县的地势情况,两面环山,一面环水,哦不,因为洪水把淮阳穿透了,现在淮阳是中间一条河流穿过两座山的状态了。
更本没有多余路线可以将洪水引走,总不能挖山开道儿吧?这更加废力,一时之间,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不由争地面红耳赤。
谢芷言皱着眉头看着墙上的水位图,手指顺着淮河一直往南,直达南海,淮阳县的位置在下游偏中段,并不算地势骤降的地形,按理说,是不可能会被冲垮堤坝的,这事实在可疑。
她想起河工的话,河工也认为此事存疑,可是此次堤坝倒塌,四十多个州县遭殃,又有谁,是既得利益者呢?
不过此事暂时撩开不提,她重新将实现挪到淮阳县,顺着水流淹没的四十多个州县划出一条道来。
河水是往东南方向流的,淮阳县处于淮河东部,水流穿过淮阳县一直流到昌平、义常等县,穿过两个州郡,大大小小四十多个县城,一路汇向东海下游。
素白的手指缓缓定在了东海的位置,若是直接从这个位置开渠......会不会更快一些?
反正河水也已经淹没了路过的州县,不如利用起来,直接将此作为一个河道,将河水引入东海,还省了开河道的时间,只需要一路过去,将不够宽的河道扩宽开来,便于水流通。
等淮河水位下降,堤坝重新封好,被截断的水流也直接流向了东海,原本被河水淹没的道儿还是可以继续用的。
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可以让张大人带着一半士兵去沿路开槽,另一半士兵继续留下来堵住堤坝口,等洪水位降下去,便修好堤坝,重建家乡!
等到要实行起来,谢芷言才突然发现,此事还得向朝廷先批报,得到了准许才能施行。
她实在不耐烦这磨叽工作,只恨自己权利不够,连一点做主权都没有。
并且她这个主意一汇报,朝廷派个官级比她高的人来,这功劳又无法算在她头上。
想到这里,她又烦闷起来,一抬头,张宁跟郭师爷还在争扩宽河道还是开渠。
张宁说:“扩宽河道之事,功在千秋!此刻不做,以后也是要做的,不如趁此机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郭师爷反驳:“此时更重要的是要将洪水退去,淮阳县几十万的百姓还等着重建家乡呢!按张大人所说,只怕河道扩完了,百姓也都成枯骨了!淮阳县都不叫淮阳县,改叫淮阳支河算了!”
张宁更大声了:“二者也不冲突!上旨请求圣上,派兵扩宽河道,你开你的渠!我扩我的河!治水哪里就治你们淮阳县一县的水?!目光短浅之辈!”
“说有兵就有兵?!就求淮阳郡守借点兵来我去求了一个月!当初淮阳水灾,我们淮阳县令一直递折子!递了一个月!洪水蔓延了四十多州县才等来了一个京官!你说递折子?递多久?等多久?谁等得起?!”郭师爷吼的脸红脖子粗。
什么叫淮阳县令递了一个月的折子?!
谢芷言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起来,有什么念头呼之欲出。
眼见两人如同斗鸡眼一般,都要打起来了,她扫了一眼四周,拿起一个镇纸重重一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