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2青词宰相之神仙打架

张璁能够得宠,首先是因为在“大礼议”中坚定地站在了明世宗一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写青词。

所谓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一般为骈偭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字华丽。比如著名“青词宰相”袁炜的这首代表作: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很显然,“青词宰相”就是指一些靠写青词受宠,最终登阁拜相的人,张璁、夏言、顾鼎臣、严嵩、徐阶、李春芳、郭朴、严讷、袁炜等一大批人都属于这个行列。明世宗崇信道教,和他哥哥一样,皇帝只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明武宗的第一职业是威武大将军朱寿,明世宗的第一职业则是炼丹术士。既然知道炼丹术士热爱道教化,向他邀宠自然就要找准这个方向。当然,写青词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不比写八股简单。官们都是进士出身,自然都是顶尖的八股高手,但未见得都会写青词。有人是不屑于钻营此道,但从一些“词臣”邀宠的过程来看,不同的人青词水平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而且差距还很大。

张璁最初以“大礼议”得宠,但此事逐渐淡化后,他能从好几位“大礼议”功臣中脱颖而出,主要就是靠写得一手青词。张璁其实在历史上有不少德政,其一就是前所说刘瑾时代泛滥的皇庄、皇店,张璁入阁后牵头进行了全面清理革除;其二便是革除了太监擅权之弊。由于刘瑾擅权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世宗朝在张璁的牵头下,重新强调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纪律并严加实施。首先是各地和军营中的镇守太监、监枪太监一律革除;其次是劝说明世宗严厉告诫身边的太监们老老实实做好服务员工作,不得干政;东厂虽然保留,但行为收敛,不得擅自外出刺探案情。所以,终世宗一朝以及其后的穆宗朝半个多世纪,宦官之弊得到治理,这一系列举动一度让明世宗被误认为是一位奋发有为的少年贤君。张璁也因为这一系列力压太监的强力举措,得以和官极大地缓和了关系,但在青词这件事上,他最终还是被定性为一个谄媚皇帝的谗臣,为官们所鄙夷。

明世宗以青词为标准,挑选宠臣,算得是权谋史上的一个创新。中华帝国早早地抛弃了世袭官制,庞大的官系统是从普通公民中挑选人才来充任的。那从上亿普通公民中挑选出这三千多人,标准是什么?官们自己的标准是读读得好的就是好人,该当好官。明世宗偏偏要换个标准,写青词写得好的才是好人,才该当好官——然后咱们看到底谁当官。

张璁还曾撺掇明世宗干另一件大事——改进士独大为三途并举。所谓“三途”是指进士、举人、岁贡三种入官的途径。进士是顶尖学历;举人是次一级的学历;岁贡则是地方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在魏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后、隋唐科举考试制度发轫之前是中国的主流选官方式。明代的科举制度己经很成熟,也非常严格。三千多个重要职务必须由进士充任,主要包括京官、都布按三司主官、府州县主官;举人主要充任府州县下设的中层干部(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局长);岁贡生主要充任各级政府的低级员。而且进士出身的官员被称作“清官”其余官员被称作“浊官”这里的“清官”不是和“贪官”相对应的概念,而是和“浊官”相对。所谓“轻清上腾,重浊下凝”清官在京官、地方主官这条上层路线流动晋升,浊官则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中下层路线流动晋升,形成“清浊分流”其实就算是进士,如何任用也是由考试成绩客观决定的,一甲、二甲、三甲、庶吉士的任用方法皆有规制,不由任何人随意支配。人事制度越严格、越客观,就对企图揽权的人越不利,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法自由安排“自己人”去占据重要官位。中华帝国自唐宋以来这种严格以考试成绩决定仕途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权力,避免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现在张璁实际上是想放松这种束缚。

张璁最初作出这种尝试是因为他初入阁时,诸多翰林官耻于与其为伍,不听从号令,让他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张璁大恨,吹毛求疵地找到他们各种纰漏,将二十余名翰林官均贬出翰林院。但赶走这些人又怎么办呢?这些官位还是需要人来填呀,按规矩还是得进士,而且按理说还必须是一甲或者庶吉士,张璁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符合条件的人,就算找来一样也不会听他的话。翰林院、中科倒是有很多低级员似乎对张璁很恭敬,但他们又不符合条件,当不了翰林官。于是张璁省悟症结的关键,提出放宽限制,三途并举,不一定只有进士才能当这些官。张璁提出的理由当然冠冕堂皇,大致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之类的,只要是好的人才就应该用到好的岗位上之类。但所谓“人才”这个标准怎么确定?科举考试本身是一个很客观、公正的选拔方式,也是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严防着结党营私者提拔“自己人”占据官位。张璁提倡以更宽松的规则选官,无非就是想绕开这道防火墙而己。历史表明,张璁的这个企图完全是失败的,甚至激起严重反弹,明朝恰恰就是在嘉靖朝形成了愈发严格的选官制度,幸进之门愈发被堵死。

张璁想搞三途并举,本质上是“大礼议”的一种延续,都是代表皇帝向官(进士)这个群体要权。这种努力又归于失败后,明世宗专心玩起了他的青词,他只能从极为有限的进士中精挑细选出勉强能合他心意的人。

明世宗第一位宠臣是张璁,最初常让张璁撰写青词,张璁的水平也不差,但既然明确了这是一条幸进之路,就更有高手不断涌现。《明史》认为第一位“青词宰相”是顾鼎臣,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顾鼎臣只是“青词宰相”中最先以青词结交于明世宗的人,真正凭青词受宠并最先入阁的首推夏言。

夏言是正德十二年(151年)丁丑科进士,明世宗登基时他正担任兵科给事中。夏言没有过多参与如火如荼的“大礼议”之争,而是专心进言本职工作方面的政务,并且表现优异,办理了裁汰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三千二百员侍卫亲军冗员等大事。明世宗全面清理皇庄时,夏言参加工作组,表现也很出色,除皇庄外还顺带清理出很多勋贵强占的民田,全部夺回归还给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夏言得罪了不少勋贵,但他毫无畏惧,坚持原则,引起了上层的注意,晋升为兵科都给事中。夏言还指出现在人事档案工作懈怠,孝宗朝有每个季度向御前报告武百官履历的制度,现在废弛了,建议恢复。明世宗接受建议,并调夏言任吏科都给事中。

夏言在“大礼议”最**时避开了这个热点话题,并不表示他真的不感兴趣,这只是他的一种职场策略而己。当时正反两派有杨廷和、张璁这样的巨头,年轻一辈中又有杨慎这座不太可能超越的高峰,夏言冲进去多半也只能当炮灰,所以他选择了避实就虚,让你们先恶斗。他另找了很多当时为人所忽视的方面建言,反而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崭露头角后,夏言也开始插手礼制方面的问题,这毕竟才是世宗朝的核心问题。碰巧张璁、霍韬等人在建祭坛方面与明世宗发生了一点小分歧,夏言趁机进言,支持明世宗最初的动议。张璁、霍韬等大怒,心想我们因“大礼议”受宠,你一个小小的七品谏官有资格插嘴?未料这次明世宗站在夏言这边,痛斥两位旧宠,甚至将霍韬下狱。夏言从此成为新宠,被委以建设祭坛方面的重任。

张璁自认为是“大礼议”的胜者,非常傲慢,入阁后对百官颐指气使,无人敢与其相抗。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个夏言,让他非常恼火。他更没想到的是夏言攻击力非常强,而且似乎比他更得明世宗心意,之前只是深藏不露罢了。夏言连续弹劾张璁、方献夫,句句切中要害,二人无以为辩,只好请辞。夏言一战成名,后来又经常攻击张璁、方献夫、霍韬等。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夏言不但占据道义,青词水平也比张璁还要高一个档次,他写的奏疏也是充满道教化色彩,让明世宗看了爱不释卷,所以在辩论中占尽上风。明世宗愈发宠爱夏言,超擢其为侍读学士,嘉靖十年(1531年)擢太子少詹事兼翰林掌院学士(翰林院多位翰林学士中实际执掌院事的一位)。

当然夏言也不是完全没有漏洞,就在此时他被牵涉进一粧大案。行人司正(负责颁诏的部门行人司的长官,正七品)薛侃上疏讨论立储问题,建议明世宗现在还没有儿子,可以选择近支宗藩当成太子培养,他日生了皇子再说。这其实可能是对明世宗以宗藩入继的一种理论补充,但当时明世宗正急于向太上老君祈祷赐个皇子,说不定己经得了三清赦命,马上就有星君降下,薛侃却来触个霉头,大怒,将薛侃革职。张璁趁机构陷说是夏言指使的,甚至一度将夏言移送司法。未料皇帝对夏言宠信之深,己经相信夏言而不相信老兄弟张璁了,处理结果居然是释放夏言,罢免张璁!看来真是人红了做什么都是对的,失宠了做什么都碰钉子。出狱后夏言立即晋升为吏部左侍郎,仍兼掌院学士。一个月后,礼部尚李时入阁,夏言递补为礼部尚。夏言以青词得宠后,一年之内就从谏官(吏科都给事中)跻身六卿(礼部尚),创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快的升官纪录。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以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嘉靖十七年(1538年),顾鼎臣才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渊阁大学士成为“青词宰相”比夏言要晚两年。同年底,首辅李时去世,夏言成为首辅。嘉靖十八年(1539年)一月,夏言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这里的上柱国是唐宋官制中的最高级勋官,明朝官制中最高级勋官是正一品的左柱国、右柱国,并无上柱国一说,这是夏言自封的一个官号。

不过这就算是夏言的巅峰了,之后他便开始缓缓滑向深渊。尽管张璁己死,但其党羽还在,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武定侯郭勋。夏言入阁时推荐南京吏部尚严嵩接替礼部尚,本意是笼络此人。但严嵩却觉得夏言居然把自己当门客,很不高兴。然而严嵩又是一个非常阴险狡诈的人,他表面上对夏言奴颜婢膝,实则心中暗恨。当然,最重要的是夏言位极人臣后自身有所放松,对明世宗的侍奉力度明显减轻。顾鼎臣也表现出夏言一样的毛病,这种“青词宰相”虽然不是杨慎那种硬骨头,但好歹也是读人,终归不是太监那种从小训练的忠奴,达成入阁的成就后往往都会放松对皇帝的谄媚。夏言和顾鼎臣就经常口无遮拦,触怒皇帝,甚至经常皇帝急召时半天不来,让明世宗非常不满。郭勋、严嵩等趁机在背后进谗,明世宗渐渐开始不喜夏言,数年间三次勒令夏言退休,但毕竟曾经真爱过,又三次起复,像**秋千一样把他**来**去。

在被贬黜的日子里,夏言非常难过。他习惯了大富大贵的奢侈生活,一旦不在高位,非常不适应。在位时夏言特别爱送礼,出手相当阔绰,所以人缘不错。一旦失位,没那么多钱到处送了,州县的官吏都开始轻慢他。这也可以看出夏言是一位中轻度贪官,因为他在位时大手大脚,说明绝不清廉,不过一旦失位便穷酸毕现,说明也没有捞太多。

嘉靖二十五年(156年),著名军事学家曾铣出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事,以数千兵力拒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十万铁骑,朝廷大加褒赏。曾铣趁机发表了著名的《复套议》,建议朝廷投巨资收复河套,实质上是完成当年汪直、王越的烂尾工程。朝廷经过慎重研究,在夏言的力主下同意,从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复套战略。然而严嵩却从中嗅到了杀机,当年以汪直、王越之宠,复套尚且未成,如今夏言这是主动将机会奉上啊!

但事实上,曾铣的军事水平恐怕在王越之上,如今的土默特部也不如当年的瓦剌强大。曾铣发明了大量近现代武器并投入实战,其中包括战车、榴弹炮、地雷等大量划时代发明,初入战场打得蒙军惊为天神,取得了骄人战绩,但花钱也似如流水,这需要朝廷的鼎力支持。严嵩却在一旁大进谗言,说复套之举靡费军饷却收效甚微,实际上是曾铣和朝臣勾结起来欺骗朝廷立功骗饷。明世宗暗中调查,严嵩自然也在军中培植了不少亲信,以军人的身份予以印证,明世宗开始动摇了。尤其是甘肃总兵仇鸾,曾因阻挠复套被曾铣弹劾免官,卖力地诬陷曾铣以重金贿赂夏言,让夏言在朝中运作,投巨资支持他的复套战略。而且经调查,曾铣其实本人很清廉,他给夏言的贿赂来自于克扣军饷,甚至曾铣还有很多军费是来自于走私战略物资。这就更严重了,明世宗诏令将夏言、曾铣均下狱,第二次复套战略又成烂尾。然而仇鸾诬陷的罪行却缺乏足够的证据定刑,严嵩又反复劝说皇帝复套行为确实是靡费军饷,荼毒生民,仇鸾也继续指出曾铣隐匿了一些败仗。胜败乃兵家常事,曾铣又怎么可能百战百胜,一些小败不报或夹杂在大的胜仗中报也是兵家常事,但只要设计好措辞,严嵩、仇鸾、陆炳等人围着明世宗讲,就把他讲怒了,越来越恨曾铣,决心要杀!

嘉靖二十七年(158年)十月,夏言被斩首弃市,成为明朝第一位被杀的内阁大学士。由于他的这种悲惨结局广为人所同情,更因他一度斗倒了大坏蛋张璁,所以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正面。不过,夏言当年斗倒幸进的奸臣张璁,靠的是比他更幸进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更黑色的是,被视为“奸佞”的张璁是个大清官,而被视为“忠良”的夏言,其实反倒似乎有一定的贪腐行迹。

夏言起于青词,最后也因青词技不如人,被严嵩扳倒甚至丢命。事实上,后来严嵩失宠也是因为年老眼花,写不好青词。世界第一帝国三任首相的生死荣辱竟然都在青词之间,不可不谓悲凉。当然,在青词这个问题上,夏言也确实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他率先因青词得宠,导致了一波青词幸进的潮流。夏言力主修建的西苑(在紫禁城北海西岸),后来成为明世宗的一个青词基地,大量“词臣”侍奉明世宗长期不上朝而在此修仙,其实和明武宗的豹房没有本质区别。明朝宰相(内阁大学士)正式的说法是“入直渊阁”,意即在渊阁当值即为真宰相,明世宗则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个“入直西苑”,企图将西苑打造成内部朝廷,这显然不符合大明甚至唐宋以来中华帝国的政治传统。西苑成为夏言开启“词臣”行情的一个注脚,这帮“词臣”出自官,却与主流官形成了明显的内部撕裂,为孳生腐败和乱政开辟了一个新的绝佳病灶。

6.3仙风道骨的腐败画图

明世宗的“词臣”行情严重地撕裂了官进士这个大明官场的基础,滴血的伤口为病毒提供了巨大的病灶。在这个巨大的病灶中,病毒稳稳发育,不但有张璁、严嵩等一大批贪官奸臣借此青云直上,这帮奸臣更会帮助皇帝实现一些以前实现不了的事情,尤其是给一些不具备授官资格的人授予高官。由于这帮人为了仕途不惜和整个儒士阶层作对,己经彻底放下了圣贤教诲,入官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己经抛到了九霄云外,皇帝让他们做什么违背原则的事情他们都会照办。比如明朝本来有一套很严格的选官程序,就是为了避免一些佞幸之辈钻营幸进,前朝虽有不少奸臣猾吏受宠,但也只能在宦官、锦衣官、传奉官之类的范围内厮混,无法染指正规的官系统,这正是因为这些人只有皇帝私宠,无法通过授官的正当程序,如果皇帝特旨授予他们清流朝官,这道诏旨需要通过内阁、通政司、吏部、兵部、都察院、给事中这一层又一层的审核,只要有一道关口封还诏旨就通不过,所以之前没有任何人敢做此想。但现在“大礼议”“青词宰相”等一系列新情况造成官队伍的大撕裂,一大帮官站在了明世宗这一边,甚至到了可以包办这一长串通道的程度,很多没有经过正当选拔程序的人通过各种奇怪的方式获得了明世宗的私宠,便获得了许多士子寒窗苦读多年却无法企及的高官厚禄。明世宗崇信道教,其中便有很多道士不但从他那里获得大量金钱上的资助,更平步青云,获得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官位。

明世宗宠幸的众多道士中首推邵元节。其实邵元节虽然算得上一代名道,但也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最主要还是勤于侍奉明世宗,得其私宠而己。明世宗对邵元节大加宠幸实为千金买马骨之意,向天下表明自己对仙道的尊崇。

早在嘉靖三年(152年),邵元节便在宦官崔的推荐下成为世宗朝首位引进入宫的道士,在显灵宫主持祭祀,不久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明世宗做这些动作虽然有一些言官进谏劝止,但力度不大,毕竟这似乎没有影响到什么实质性的朝政,只是略显怪诞而己。接下来,明世宗便开始继续突破官员们的底线。首先是让邵元节在朝仪中站在正二品的班秩,然后追赠其父为太常丞、其母为泰真人,赐邵元节紫衣玉带。由于这仍然是些虚把式,所以也没有引起官们的强烈反触,仅有给事中高金上疏论此行为不当,但势单力孤,最终没能阻止。接下来,官们才知道明世宗何其聪明,虽然邵元节及其己故的父母只得一些虚名,但根据明朝官制,有这些虚名的高官可以享受一些恩荫,即子孙直接获得相应官职。于是邵元节的孙子邵启南应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为太常博士。官们傻眼了,这不是实质上的传奉官么?但这一次明世宗确实没有任何违规,完全是根据制度授官,不这样干反而才违规了。明世宗绕了一个大圈,把大家都绕进去了,大家才明白过来这个小皇帝厉害得紧。

之后邵元节又建奇功。明世宗迟迟不生皇子,邵元节建了一套法坛,明世宗以夏言为监礼使,率武大臣每日上香祈祷。开始没什么效果,三年后却连生了好几个皇子。明世宗大喜过望,称邵元节功高盖世,拜其为礼部尚,赐一品服。这个礼部尚当然不是实掌礼部事的实职,只是个虚衔,但毕竟是最显赫的清流高官,这样的礼遇宪宗朝的法王真人们可都没有得到过。邵元节死后,明世宗亲自哭丧,赠少师,用伯爵礼下葬,加谥号,其孙邵启南官至太常少卿。这些本是严重违背礼制的做法,但明世宗通过各种小手段达成了目的,只为彰显其对邵元节的宠幸。在这个示范效应下,群道纷纷投效,这时高手才频频现身,这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陶仲。

其实邵元节、陶仲都还算老实,受宠后没有明显的贪腐行为,也没有刻意干涉政治,但他们带来的示范效应吸引来钻营幸进之辈如过江之鲫,这些人就没那么老实了。首先,他们要幸进不是靠公开的选拔程序,而是靠内宫近侍的引荐,这就不是靠人品才华,而是靠钻营贿赂。而他们花了大钱挤进西苑,难道不会想办法捞回来?他们最常规的方法就是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为外朝官员通消息,从中渔利。这种事情很机密,史无法详细记载,但《明史》提到有一位道士蓝道行,以扶鸾术(一种道士与上天沟通请旨的法事)得幸。有一曰蓝道行请乩扶鸾,声称上仙宣示首辅严嵩是奸臣,明世宗大惊,忙问:“上仙为何不殛灭严嵩?”蓝道行又是一阵装神弄鬼,代表上仙回答:“留待皇帝自殛。”明世宗一度颇为心动,真的想动严嵩。但严嵩也很快得到消息,大笔贿赂明世宗身边的宠幸道士,交相揭发蓝道行的不法事迹,比如在法事中作假、假传上仙意旨等等。明世宗将其逮入诏狱,不久死在狱中,“自殛”严嵩之事也就作罢。这至少说明两个情况:第一,蓝道行在参与政治,而且是想扳倒首相这么高层面的政事;第二,除了蓝道行,明世宗身边还有大批道士,可以接受官员的贿赂为其办事,本质上跟之前那些太监的作为差不多,想必也勾结起来榨取了不少民脂民膏。所以世宗朝号称没有宦官贪腐之祸,其实是一群道士取代了原来宦官的作用而己。

所以,世宗朝的道士行情总体来说还是很腐败的,并不为邵元节、陶仲这两位大佬本人的相对清廉所掩盖。邵、陶二人更多的是起到一个从根子上破坏礼法、人事的作用,引得大批佞幸之徒钻营幸进,形成一个腐败的体系。尤其是明世宗因“大礼议”之争与朝臣势同水火,多年不愿上朝,在西苑开辟了私人朝廷,大批“词臣”在此供奉青词,“词臣”既有官中的幸进之辈,更有一大批或真或假的职业道士。明世宗连续两位皇子夭折,非常痛心,陶仲创立了一套“二龙不相见”的歪理邪说,声称明世宗克儿子,见谁谁死。明世宗据此让皇子监国,自己躲到西苑再不出现,更加剧了这种裂痕。

其次陶仲还差点间接害死明世宗,他进献了很多通过凌辱、虐待女性来増进男性生殖功能的方法,其实就是一些性感官刺激,明世宗常在后宫演练,很多后妃、宫女苦不堪言。嘉靖二十一年(152年)一天夜里,明世宗临幸翊坤宫,将端妃曹氏(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宫女)狠狠折腾了一番,至深夜留宿翊坤宫。翊坤宫的宫女本来就被折腾得不轻,还被他要求次日凌晨就要早起采集朝露,供他养生服用。很多宫女己经被这种搞法折磨得累病交加,甚至死去。翊坤宫这十几位宫女觉得马上就要被明世宗折磨致死,而且她们本来就深恨明世宗为求养生而折磨端妃(可能也包括她们)的行径,这一次毅然决定发起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宫女造反!深夜,十几位宫女潜入明世宗寝帐,用黄绫勒住他的脖子,可惜经验不足又很紧张,打成了死结,半天勒不死。宫女们又拔下钗簪一阵乱插,把明世宗插得满身是血,但毕竟插不死,折腾许久终于皇后方氏闻讯赶来,救下了垂死的明世宗,史称“壬寅宫变”。明世宗虽大难不死,但此事传出震惊天下。古往今来有各种逼得藩王、外戚、官、武将、百姓造反的,但逼得自家宫女造反的你嘉靖老儿是头一个!

当然,要说到世宗朝滥封的高官,还不能漏了陆炳。陆炳代表的是另一股势力——勋贵。其实,真要说陆炳代表勋贵,他可能自己有点不好意思,他只是一个出身于勋贵圈子的底层幸运儿罢了。陆炳的祖上确是追随太祖打江山的红巾军老兵,但级别应该很低,史无详载,其祖父陆墀仅仅获得一个锦衣卫总旗(正七品武职,率60名士兵)的职位。锦衣卫是明朝专门设来安置勋贵子女的地方,汉唐以来中华帝国便己不允许给功臣封土建国,唐宋以来更以越来越严格的选官制度限制勋贵子女入官,宋明以来贵族门阀全面瓦解,进入公民社会,官阶层以严格的科举制度阻止了勋贵子女获得清流主官,但朝廷仍有恩荫制度,让无法考取功名的勋贵子女能够享受一定待遇,主要便是放在锦衣卫。所以锦衣卫作为一个卫所,理论上只有5600人的编制,但实际上在世宗朝最壮大时一度达到六万人左右的规模。而且这些人尽皆是勋贵后裔,你在锦衣卫门口扔一匹砖,可以砸到七十个徐达的曾孙、八十个常遇春的玄孙,还有一百二十个胡大海的云孙回头看。尽管来此的自然不是世袭了他们爵位的嫡系后代,都是一些旁支,但陆炳在这里就算是祖荫最弱的草根阶层了。巧的是陆炳的妈妈给明世宗当奶妈,他也作为发小与明世宗一起长大,实则是因此而受宠。陆炳本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美髯过腹,虎步鹤行,疑似《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原型,考取了武举人,特授锦衣副千户(从五品)。其父陆松去世后,陆炳又承袭了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

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驾幸卫辉,不听陶大仙预言,半夜行宫大火,陷身火海之中,大家都找不到他。陆炳撞开门,背着明世宗逃出火海,从此明世宗更加热爱这位发小,很快超擢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有些阴谋论者认为这是陆炳、陶仲以及一些太监故意操作的把戏,来捧红陆炳。无论如何,陆炳己经成了明世宗跟前第一红人。陆炳又屡迁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都督。锦衣卫的编制只是一个卫所,长官应该是卫指挥使,正三品,但由于地位特殊,皇帝偶尔会将其长官高配为都指挥使(正二品),而陆炳则高配为了都督(正一品)。碰巧世宗朝太监势力衰微,锦衣卫受东厂的牵制也非常小,陆炳执掌锦衣卫的二十余年,堪称是锦衣卫史上地位最高的一个时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史上最强势的传奇老板胡佛局长(EdgarHver)就被称作“西方的陆炳”可见陆炳前辈在特务行当的历史地位。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娱乐假风流真巨星

娱乐假风流真巨星

游戏蓝颜
没错,这是小白系统文。台风天躲在家里,年过三十的单身宅男胡枫闲得蛋疼,正准备对电脑高清视频里的萌妹子作禽兽之事时,终于被看不过去的老天爷降下雷电天劫劈得灰飞烟灭,唯有残魂穿越重生到平行世界一个同名的少年身上。金手指当然有,可惜太过弱小,竟然要与不同的女神生风花雪月的故事,才能吸取能量升级,纯情宅男胡枫感觉这样的人生好灰暗,但是为什么做梦时会笑得那么猥琐呢?
其它 连载 17万字
四合院之罪恶克星

四合院之罪恶克星

李玄
关于四合院之罪恶克星:四合院+正阳门下+南来北往天空一声炸响,六岁周武闪亮登场,四合院诸禽给我,退,退,退!!!胎穿到那个艰苦的年月,周武本想着靠着自己脑袋中的先知先觉做一个四九城的富家翁。却没想到一次搬家,竟然来到了全员恶人的“禽满四合院”但“罪恶克星系统”的觉醒又给他的人生多了一份选择,至此斗恶禽,交兄弟,觅良友,谱写一段不一样的传奇。...贾张氏:鸡不是我孙子偷的,是傻柱那个混不吝偷的傻柱:
其它 连载 89万字
寻道笔记

寻道笔记

道朴子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其它 连载 43万字
永生之灵

永生之灵

兆古德雪
关于永生之灵:我是灵儿,一个永生之灵。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在无限的宇宙当中流浪,从这里到那里,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不断的轮回,投胎,转世。我经历过人类世界,而且不止一次,我也经历过其他智能世界。我有过无数的生和死,有过无数的经历。我还将永生下去,继续经历轮回,投胎,再生。目前我以人类的形态居住在地球,现在我就要讲述我过去在无数时代经历的那些事……本书又名。
其它 连载 105万字
你是我的目光倾城

你是我的目光倾城

草莓气球
你是我的目光倾城简介:【【2019云起华语文学征文大赛】参赛作品】安然与安心在飞机场被封绪误会偷了钱包,导致封绪班机延误,睚眦必报的封绪决定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女人,谁知道一调查才发现这个
其它 连载 24万字
网游之铸神

网游之铸神

惜月天罚
《铸神》一款真正能让人类体质增强,甚至称神的游戏~ 第一次写这种小说,剧情开展的可能有些慢,希望大家可以耐心去看~
其它 连载 6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