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庄北五里有个沙岗子,绵延十余里。岗子在李家庄附近拐了个弯,由东北走向折向东方,下面形成了一个山坳,背风向阳,形成了一片平整地块。就是沙性重,这个年代好地产粮也就是200来斤,这地100斤也出不了。军屯的时候是免租的,还有人侍弄。后来军队走了,收租了,就没人种了。
李易和娘站在这片地前。眼前是几所倒塌的破败土屋,几口需要清理的枯井,齐膝的杂草。
李易七八岁的时候,常和小伙伴跑这里玩。冬天下雪了,爬上土岗子,再顺着斜坡滑下来,乐此不疲。夏天雨后就在岗子上采蘑菇,这是儿童乐园啊。
李易估算了一下,这山坳荒地长宽都有1500米左右,大概有3000亩。既然县令有话给自己了,就都开出来,几年后需要交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世道了呢。这废地,得看种什么。
沈媛抓着李易的手,她太激动了,这是自己的地了,这样大啊。
从李易回来开始,沈媛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儿子活着回来了,还是这样高,这样壮。儿子老师是三品大员。三品是多大?她实在想象不出。李笠告诉他,就是和管整个山西的巡抚大老爷一样的官。儿子回来,县大老爷
来和儿子兄弟相称,还给自己行礼。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偷偷掐自己一把,看看是不是梦。半夜的时候,常常就笑醒了。
儿子告诉她,不用做那些家务了,让她来帮自己,周氏那么凶,现在见了儿子总是满脸堆笑,儿子说什么是什么。她现在一切都听儿子的。
“娘,我需要一个帮手,我要把这里平整了,用砖砌一个特大院子。还要盖一趟房子,够三百人人住的。”
“三百人?我们一个庄子才几百人,你从哪找来那么多人?”
“娘你不要管,你帮我找一个稳妥的,能办事的人。可以多给点儿工钱。”
“娘就攒了十二两银子,盖这样大房子怕不要上百辆银子?”
“这娘你就不要操心了,儿子有钱。”
“我看你李富叔就行。他是咱庄里能人,就是给老婆治病把钱花光了,人还没了,就剩爷俩混日子。他儿子李贵和你同岁,就是和我儿一比,就是个孩子。也是,谁有我儿好呢。”
“好吧,咱就回去找李富叔。”
李富不富。才30多岁,就好像四五十的人了。
听李易说用他办事,激动的眼圈都红了。
“大侄子,这两年你叔熬烤完了,现在谁也不爱用你叔了。大侄子你看得起我,我保证把
你事儿办好。”
“叔,这样,以后你就常年给我办事吧,每月二两银子。”
“诶呀,这可使不得,一两就够多了。”李富慌忙推辞。
沈媛也偷偷掐李易胳膊,这价可给高了。
李易笑了,“叔,那就这样定了。李贵也没啥事吧,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以后就跟我吧,跑个腿啥的,每月一两银子。”
“啊?”这李富李贵父子俩都听傻了,这是拜哪个神显灵了?
沈媛心里骂儿子败家子,面上苦笑着。她在李家是个妾,实际就是个大丫头,干不完的活,一个月才一两银子,儿子这钱是大风刮来的,这样不爱惜?
实际她猜对了,李易这钱说大风刮来的真差不多。
“叔,明天你就找能砌墙的,能盖房的匠头,咱们一起核计一下,我要马上动工。”
出了李富家,沈媛掐了李易好几把不解恨:“儿子,你知道不?你给他们一半钱就够了,剩下的给娘啊,娘给你攒着。”
“娘,儿以后可以给你个金山,就怕你不爱看。跟着咱们的人,咱们都不能亏了人家,娘你要记下了,这个差错不得。”
沈媛虽然不知道李易哪里有那么多钱,也知道儿子现在好像有大能耐了,自己见识少,得听儿子的,就不再说,只点
头。
李富办事够麻利。第二日,两个匠头就跟李易到了向阳坳,李易说了几所房子的方位,大小,要求屋子里都盘上火炕,又说了围墙的高度,宽窄。
两个匠头都是干久了的,立刻开出了各式材料,人手足一个月就完工。李易估算了一下,都下来需要300多两银子。这还是自己这围墙圈的实在是大了些。不禁感到王蹇这银子给的确实不少。不过说回来了,跟着省长混的巨商,出手1000两也算不得多么惊人。
不过自己在庙里给这帮僧兵买吃的花了300两,又留了100两给李胜仁他们,除了那王蹇1000两,别的银子自己又没要,看来倒是需要想办法弄些银子花花了。
当下议定了工钱,李易要求马上开工,匠头们见东家大方,没有还价,很是高兴。虽然料没进场,可是需要先清理枯井,有了井水才好打地基,倒是可以马上施工。
李富表示房料到场付款就可以,李易想了一下,还是给了20两银子,免得什么货需要预付款尴尬。
第二天这工地就热闹起来,100多人忙的热火朝天,搭了两个大工棚子。
李易又让娘雇了几个村妇,专门烧茶倒水,置办了几口大锅,每日中午馒头管够,白
菜炖豆腐,里面切10斤猪肉片子,吃的这些人过年似的。
沈媛已经习惯了儿子的大手大脚,农村人等闲吃不到肉。李家是大户,也没有日日吃肉的道理。可是拧不过儿子,只好任他了。
到了下午,李家人知道李易这边开工了。都过来看,老太君也坐车过来看。
周氏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起这样大的院子,一辈子都没见人起过,听说了李易要盖的几所房子,尤其那长长一溜儿的房子更是咂舌。心想这李易怎么去庙里两年就发了呢?这也太阔气了,这么大房子,谁住啊?还有这大馒头和猪肉炖菜,这是要过年啊。你也不请我们来吃,真抠。却不知李易觉得这饭菜太平常,根本没想什么多了不起。
老太君叫过了李易悄悄问:“易儿,你这是要搬出来住了?”
李易点头。
太君又问:“那你还没问过你爹家产的事,你现在没成年,分家产吃亏。你大娘又不是一个心宽的人。”
李易道:“家产我不要,我还有些钱,明年地也能有收入了。”
老太君明白了,这孙儿不是两年前那孙儿了,主意比谁都正。这样起房子的大事,农村哪家不核计两年,李易说干就干了。这孙儿看来不是一般人啊,老李家要出大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