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镜与大眼怪 (第2/2页)
“等朕回来,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镜子,到时候送给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宁宫。
古代虽然极少有后世透明玻璃,但琉璃还是有的,精美至极,堪称瑰宝。
明代的琉璃发展,与皇家建筑工程息息相关。
明初,琉璃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但随着南京京师与中都凤阳建设,琉璃厂开始在南京、凤阳等地聚集。
南京聚宝山附近,更是出现了琉璃七十二窑,兴盛一时。后来朱棣打造大报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构件,便是在聚宝山烧制。
朱允炆并不需要去聚宝山,在通济门城外,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琉璃官窖。
只带了双喜、顾三审两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烟火民间。
东水关外的扇骨台俨然成为了一座小型城镇,朝廷预先拨付了灾民一个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银两,加之有些灾民手中还有存余,便不再领取朝廷救济粮,去粥棚的人家逐渐少了。
户部卓敬提出,朝廷给灾民提供一个月口粮,一个月后准其以低价购买“灾粮”,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见,但要求保留两座粥棚,以照顾孤寡老幼。
走过扇骨台,清水塘的另一侧,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厂窑,主要负责给宫里烧制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绿、黄、褐、黑等色琉璃为主。
朱允炆进入其中,厂官王洋携管事行礼,待参观窑厂烧制琉璃之后,朱允炆不由感叹:“流云漓彩,美轮美奂。”
琉璃是艺术品,价值不菲,制作工艺复杂,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完成一样精美的琉璃,有时候会耗费半月乃至更久,稍有不慎,还会前功尽弃。
朱允炆知道,虽然在材料上,琉璃与玻璃是有些不同,但在制作方法上,玻璃显得简单的多,也更为容易。
他们连那么难的琉璃都制成了艺术品,没道理烧不出来玻璃。
王洋听皇上要烧制东西,连忙安排了三口窖,并按照朱允炆的纷纷,主事安排匠人,准备好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砂、盐、硝石等物。
在琉璃厂,基本材料基
本上都不会缺。
天然纯碱宫里有的是,硝石兵仗局也多,石灰与硼砂是中药材,随便去药铺也能找到……
朱允炆安排匠人,将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等粉碎,然后找来磁块,初步除铁,之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至坩埚窑内加热。
明代是有焦煤的,石灰窖能是开得那么多,少不了焦煤这种原料。
玻璃烧制需要高温,如果没有焦煤与吹火工艺,是无法将材料熔成液态的,想要得到纯净的玻璃,想都别想。
随着风箱不断吹火,温度越来越高,直至天色黄昏,方熔炼出玻璃液。
玻璃液往往呈绿色,主要是因二价铁元素所导致的,加入硝石之后,则会转为三价铁,玻璃液趋向于透明色。
朱允炆没有办法给他们解释几个价的问题,看着烧制好的玻璃液,虽有匠人在搅拌,依旧有不少气泡,便叫停了搅拌的匠人,下令道:“把硼砂与食盐加到里面去。”
硼砂与食盐,在这里是一种澄清剂。
添加澄清剂之后,玻璃液中升腾出更多大的气泡,而大气泡的产生,会带走很多小气泡,只需要破碎大气泡,整个玻璃液的气泡数量已是寥寥。
模具早有匠人打了出来,数量还不少,虽然他们不清楚朱允炆为什么要打造两面凹下去的扁圆状模具。
玻璃液被打起一点,通过退火通道降温,流入模具之中,压实成形。
朱允炆一次浇筑了十个凸透镜模具,然后安排人,以铁板将剩余玻璃液倒入其他圆形、正方形等模具,液体玻璃的冷却与凝固时间很短,不需多久,便已形成固态透明玻璃。
一干匠人看着眼前透明的玻璃,纷纷称奇。
朱允炆仔细检查了下玻璃板,微微点头,还不错,气泡虽还存在,但十个玻璃板中,还有五个堪称完美,让人打开放大镜的磨具,朱允炆挑选了几个都不满意,中间有气泡,太影响使用。
十个里面,只有一个合适的放大镜。
朱允炆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其他玻璃板的问题,一些细微的气泡在放大镜之下,显得如此的清晰。
“把这个打磨好,外面接一个把柄。”
朱允炆很满意。
至于镜子,朱允炆没条件制造铝金属,镀银的条件也不具备,再说了,银子多宝贵,自己拿去给镜子用,马恩慧会发火的……
无奈之下,只好安排匠人找来锡与汞,加热成锡汞漆,刷在镜子一面,等忙完已至亥时,吩咐匠人打造更多的凸透镜与镜子,交代好标准,朱允炆便返回宫中。
马恩慧一只手支撑着下巴,昏昏欲睡,听到了动静,抬头看了一眼,猛地一惊,一拳头就打了出去,喊道:“来人啊,有大眼怪……”
完了,被打了。
朱允炆捂着眼眶哼哧哼哧地郁闷着,马恩慧在一旁捶肩揉背,温言软语,到了最后,无奈地说道:“臣妾也是冤枉啊,何曾见过如此大的眼睛……”
——
ps:
一开始因为疫情缘故,没打算回山东老家过年,想着爆更完这个月。
眼下河南疫情(老家挨着河南)好转,年底时想回家陪陪父母,所以惊雪现在需要将三更调整到两更,存一点存稿,过年期间,尽可能维持两更,不出现断更情况。
回家不易,也想多陪陪家人。
更新不易,大家都在准备过年,写的却一直没有假期……
还是那句话,感谢大家的陪伴与支持,惊雪努力跟上进度,认真写好,再次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