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户部不想修路 (第2/2页)
不得已,朱允炆改进了工艺,将三脚架、滑轮、配重设计了出来。
在铁棍一端增加了配重,通过配重自重向下滑落的力驱转铁棍,而在配重落地之后,则利用滑轮轻松提起配重,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安排两个人,一个负责提起配重,一个负责调整配重,同时将绳子重新缠绕好……
虽然这种方式比较费绳子,还需在配重下面挖一个大坑,以增加一次驱转的次数,但毕竟解决了基本的作业效率问题,只要增加搅拌机数量,便可以保证供应稳定。
朱允炆给匠人嘱托着标准,时不时查看下混凝土搅拌状况,见差不多了,便安排人准备施工,一个个麻袋平铺在地上,王九打开搅拌机后仓门,用铁锹铲出混凝土至麻袋上,有两人抬着麻袋便走向施工道路。
按照后世施工标准,混凝土道路需要分三层,最下侧是垫层,主要是隔水、排水,同时承载上层力,中间一层为基层,是承载负荷的主要层,最上一层是面层,主要是混凝土。
考虑到官道本身就存在着垫层与基层,朱允炆的混凝土道路施工,其实就是负责面层施工。在没有官道或官道破损的地方,才需要重新布置垫层与基层。
“厚度不够,再加混凝土。”
李老三看着路边立着的木棍喊道。
木棍高一尺,混凝土施工厚度是八寸,而这就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来铺,在铺到八寸高度之后,会有匠人拿着木板去抹平,让整个路面变得光滑。
朱允炆盘算着施工进度,按照当下五个搅拌机的供应来计,十五步宽的道路一天铺就三丈,等后续搅拌机数量增加,再考虑句容一地的水泥供应量,最多能够五段施工。
一天十五丈,就按五十米算,一千五百里路,想要修成,至少也得四十年。
估计等自己死了,也没机会看到南京到北平的混凝土路了。
想要缩短工期,最大的问题不是人,也不是钱,而是水泥,句容只是一个县城,虽然那里水泥质量高,储量足,但毕竟动用人手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基建工程。
木桶理论,决定水多少的不在于长处,而在于短处。
解决不了水泥供应,那自己雄心勃勃的基建事业就无从谈起。
朱允炆正盘算着需要扩大多少水泥供应量,才能支撑自己搞个三线建设,将去北平的路也一并修了,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解缙、张紞、黄子澄、郑赐等人走了过来,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都有些意外,这里并没有多少匠工,仔细数数,也不过八十余人。
“这修的什么路?”
黄子澄走到施工地边缘仔细看着,路面倒是很平整,只不过这还带着水,一看就走不得人,这样的路,修来有何用?
郑赐想要踩一脚试试,却被一旁匠人阻止:“这些路还不能踩,会坏掉的,没看到有栏杆……”
堂堂工部尚,就这样被人训了一顿。
朱允炆一脸笑意地走了过来,说道:“郑尚也不要怪他们,这路想要上人,至少也得等上两日,此时上去可是会损坏道路的。”
郑赐尴尬地笑了笑,道:“臣从未见过如此古怪之路,一时兴起……”
黄子澄左右看了看,对朱允炆直言道:“皇上,臣此来是想说这道路修不得,一侧官道并无破损,为何还要劳民伤财,大兴这种道路?户部之财,取自百姓,也应用之百姓,而不是无端浪费。”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黄尚依旧是铁骨铮铮,直言善谏。这混凝土道路修还是不修,朕不做最终决断,便交给户部如何?”
黄子澄有些错愕,原以为皇上铁了心要修混凝土路,自己进言反驳,必冒犯天颜,说不定官位不保,可现在,皇上竟说将修建与否的权利,交给户部?
解缙没有说什么,只是看有人拿草席子盖住了混凝土路,不由想起什么,侧身看去,不远处那一截路,应该遮盖了有些时间了。
“皇上此言当真?”
黄子澄肃然问道。
“君无戏言。”
朱允炆自信地看着黄子澄,指了指不远处的草席,道:“混凝土路耗费不小,朕是清楚的,可为什么朕要主张修这种道路,爱卿可清楚?”
黄子澄、郑赐纷纷摇头。
黄子澄的出发点是:户部没钱给皇上修路玩。
郑赐的出发点是:工部没人给皇上修路玩。
至于为什么修路,两人从未思考过,只下意识地认为,路嘛,不就是走车马人的?能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