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站位于城北,跟虞秀楠的培训地离着倒也不是很远。
姚卫军来到门口,入眼是很大的一片院子,正中间有着呈‘品’字形的三个大花坛,里面种着各种花草,再往里就是一排排的砖瓦房,左右各有一条柏油路,路两旁挺立着高高的白杨树,整个农技站看上去占地面积极大。
“同志,你是来参加培训学习的么?哪个单位的?”
传达室出来一个戴着解放帽的男子,约么五十多岁,上下打量了几眼姚卫军,见他推着摩托车,穿的干净精神,后座上还绑着帆布包,因此态度和善的问道。
姚卫军笑着点点头,把摩托车停好,取出了当时肖主任给他开的介绍信。
“唔,大刘公社过来的,你这样,沿着左边这条路往里走,前面数第三排,左边路口那一间就是报道的地方,快去吧,哈哈……”
“得嘞,谢了老哥!”
走进农技站,姚卫军一路来到指定的那间办公室,很快完成了报道手续。
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培训,每个学员报道后,除了被安排住处,还能领到三十斤粮票和二十元的生活补贴。
农技站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当然也可以自己去外面吃,这方面没有硬性要求。
姚卫军把摩托车停进了车棚,提着帆布包去了宿舍。
一个房间六个床位,中间摆着一张桌子,因为他来的比较早,屋里还没有其他人,便选了个靠窗户的床位放下了帆布包。
简单收拾了下后,挎着工作包出门赶去了集合地点。
帆布包里装的都是换洗衣物,放在宿舍不碍事儿,可这个不大的工作包必须时刻带在身边,毕竟里面还装着两千多两块钱呢,不容有失。
他已经想好了,等稳定个两天还是搬出去住,托许远开榨油厂的表哥给弄个介绍信,到时候搬去旅馆里,既方便,也比住宿舍更安全。
农技站礼堂。
姚卫军来到这里的时候,里面三三两两已经坐了些人,不时响起说笑声。
他进来后,也有人跟他打招呼,互相介绍身份,一来二去的闲聊。
这个年代人们性格开朗的多,哪怕是陌生人,见面打招呼都是常有的事儿,尤其大家伙儿都是被各自公社委派过来学习的,有着相同的身份,因此彼此间很容易就能熟络起来。
姚卫军很快见到了大刘公社另外两个派来的学员,整个大刘公社一共三个名额,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结了婚的女知青,以及公社原先负责各大队增产增收的男干事。
干事叫于大海,女知青叫窦丽丽,两人跟姚卫军坐到了一块儿,小声的攀谈起来。
“这次我负责学习的是有关小麦的增产催收以及病虫害防治,窦丽丽同志负责手工编制品的学习与推广,姚卫军同志,听肖主任说她给你安排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哈哈……咱们三个虽然任务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机会难得,我们可千万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松劲儿啊!”
于大海脸上带着坚定的笑,作为公社干事,理所当然的给姚卫军跟那个女知青加油打气。
“这是肯定的!对了于干事,求你件事儿呗?”
女知青窦丽丽看着他问道。
“是不是为了贷款的事儿?前段时间你还专门来公社找过肖主任的对吧?哎呀,你想带领村里人做成品衣,这是好事儿,可资金的话,我一个干事,哪儿能帮的了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