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gt;
在很早以前,棘津州张家屯村有个叫张思桓的小男孩儿,小名苦臭儿。五、六岁上,随父母逃荒到山东省的育贤庄。时间不长,父亲病饿而亡。母亲只好靠给人帮佣挣点钱,母子二人糠糠菜菜地勉强度日。1t;gt;
在育贤庄小思桓家附近。有一所私塾,孩童们朗朗的读声,吸引了小思桓。他便偷偷地蹲到私塾的窗台低下去偷听。1t;gt;
思桓很灵透,屋里先生所讲过的话,只要被他听到了,就牢记心里。先生每有提问,他都在外边和了屋里学生的声音小声回答。1t;gt;
有一次,又遇先生提问,屋里的学生一时闷了缸,窗外的小思桓没有防备,随口答了出来。1t;gt;
屋里的先生听到了,觉得奇怪,走出教室一看,见是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蹲在窗下正聚精会神地听哩。梅先生见小孩儿一副机灵相,便有几分喜欢。和蔼地问道:“小孩儿,叫什么名字?”1t;gt;
“俺叫张思桓,他们都叫俺苦臭儿。”1t;gt;
小孩儿奶声奶气又十分认真的回答,更让先生增了几分爱意。摸了摸他的头说:“苦臭这名字好,小里又苦又臭,大了又甜又香。”就让他进教室当了一个旁听生。1t;gt;
小思桓回家对母亲说了此事,母亲流着眼泪说:“孩子,不是娘不愿让你读,咱逃荒在外,又没了你爹,能以活命就不错了,哪有钱读啊?苦愁儿,听娘一句活,不要再上那里去了。”1t;gt;
思桓听母亲这么一说,也就没再去。1t;gt;
先生不见小思桓来上课,很是闷,就到思桓家里去叫他。对思桓的母亲说:“这孩子很聪明,再有了学问,如虎添翼,将来会有大出息的。”1t;gt;
思桓母亲摇摇头说:“先生,您的好意我们母子领了,我们讨难人,是念不起的。”1t;gt;
先生说:“我让孩子伴读,笔墨我给孩子,决不收你们一分学费。”1t;gt;
思桓母亲见先生是诚心实意,就同意了这件事。1t;gt;
思桓学习很刻苦,凡读过的,都能读懂读透,掌握其精密。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1t;gt;
到了十二、三岁上,先生又力荐神童,把他保举到县学堂去学习,一切费用,全由先生资助。1t;gt;
先生家境也不宽裕,再供应着这么一个县学生,日子更显紧巴。只得在教之外再卖些字添补费用,勉强度日。1t;gt;
这些,都瞒着张思桓。1t;gt;
张思桓也不负先生厚望,苦读十年后,考中进士,封翰林院当了皇太子的老师。1t;gt;
这时的先生,已是穷困潦倒。有人就劝他说:“你慧眼识良才,教出来的学生当了皇太子的老师,你也就是那皇太子的祖师爷了。何不进京去找你的学生,也好谋个一官半职。”1t;gt;
先生说:“咱是教人,啃惯了本,可当不惯官呀,还是这么清闲的好。”1t;gt;
“不当官,也可向他借贷一些呀,要不是你的帮助,他也不会有今天!”1t;gt;
“咳,此一时,彼一时,好汉不提当年勇!”1t;gt;
说归说,可日子又实在过不下去。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念头,便进了京城。1t;gt;
诺大一个北京城,上哪里找张思桓的家呢?先生心想:他在翰林院供职,每天必定有出入,我何不在路上拦截于他?于是,便打听到翰林院的位置,在其附近的一家茶馆里坐着,等张思桓张翰林出院回府。1t;gt;
傍晚时分,一台八人抬大轿威风凛凛地出了翰林院。轿帘落着,轿前又没有旗号,先生新来乍到,不知轿里坐的是谁?1t;gt;
又怕错过机会,灵机一动,心想:我冲着轿喊他的名字,如果是他,他就会撩撩轿帘。1t;gt;
又一想:不行,人心隔肚皮,不知他还肯不肯认我这个穷先生?认还好,如果不认,我岂不落个冲撞官轿的罪名!1t;gt;
我冲着别处喊,如果他认,自会落轿见我;如果不认,就会没事人似的过去了。1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