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气室没有调节装置,拉机柄在右侧。AK-6型2号试验枪的特征是改变了导气室、活塞、活塞杆的设计。延长了导气孔,增加进入导气室的火药气,导气筒下方与枪管之间的位置有泄气孔,活塞杆有四条凹槽。枪口制退器改为双室结构。3号试验枪改变了导气室的设计,使圆柱形的导气活塞在导气室内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活塞杆有四条凹槽。采用新的枪口制退器。
AK-突击步枪(第1型)
第1型
第1型
是最终定型并在199年正式投入生产的AK-突击步枪,这种武器是为机械化步兵研制的,同一年苏联军队正式采用AK-。这种型号并没有刺刀,机匣和许多配件是用冲压工艺来生产的,采用冲压工艺的好处是材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许多人把这种早期的AK-称之为“第1型”,以区分1951年和1953年生产的AK-。
1951年的试验型(第2型)
第2型
第2型
是在1951年生产的,主要的改变是把机匣的生产方法从冲压转变为机加生产。通过机械铣削出来的机匣的优点是比较结实,但缺点是比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这样一个重量不超过的铣削机匣,一开始时竟需要的钢材。发射机构、枪托和握把都经过加强,并增加了一种单刃刺刀。这种新生产的AK-被称为“第2型”,不过第2型的产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AK-(第3型)
第3型
第3型
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进了第2型的枪托连接方式,特别是简化了机匣的机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产。这一型号被正式称为“(AK)”,即“轻型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许多人称其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么,第3型的铣削机匣却比第1型的冲压机匣更轻。另外第3型的改进还包括弹匣,采用轻金属的新型弹匣在强度也加强了,而且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互换;此外,枪托连接方式也进行了简化和加固,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突击步枪的整体重量比第1型更轻,而弹道性能则与第1型完全一致。
结构特点编辑
AK-式突击步枪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结构简单,分解容易,经久耐用。但是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影响精度,在连续射击时,精准度极差;与小口径步枪相比,系统质量较大,携行不便。该枪有配用固定式木制枪托和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
该枪枪管与机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线部分长369,枪管镀铬。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机匣为锻件机加工而成。弹匣用钢或轻金属制成,不管在什么气候条件下都可以互换。
结构图
结构图
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直接控制击锤,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发射机构主要由机框、不到位保险、阻铁、扳机、快慢机、单发杠杆、击锤、不到位保险阻铁等组成。快慢机位于枪的右侧。当快慢机装定于自动位置时,单发阻铁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机下突出部压住,不能转动,故扣不住击锤。此时,击发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击锤回转击发。此后,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击发阻铁和单发阻铁都扣不住击锤,只有不到位保险阻铁卡笋能抵住击锤卡槽。当机框复进到位压下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时,卡笋即脱离击锤卡槽,击锤回转击发。以后则重复上述动作,实现连发射击。当快慢机装定于半自动位置时,首发弹击发前,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单发阻铁也一同向前回转。若扣住扳机不放,则击发后击锤被机框压倒的同时即被单发阻铁扣住。此时,由于机框未复进到位,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向上抬起,卡笋和击锤卡槽之间有少许间隙。当机框复进到位,再次解脱不到位保险阻铁时,击锤被单发阻铁扣住,若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使单发阻铁解脱击锤,击锤随之被击发阻铁扣住再次成待击状态。如果机框复进不到位,枪机闭锁就不确实。此时,机框的解脱突笋没有压下不到位保险,故保险阻铁卡笋不能脱离击锤卡槽。因此,即使扣压扳机,击锤仍不能向前回转,于是形成不到位保险。快慢机柄在最上方位置时,其下突出部顶住单发阻铁后突出部和扳机后端突出部的右侧,故扣不动扳机,实现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待击位置,弹膛内有枪弹,因扣不动扳机,击锤不能解脱,所以形成后方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击发位置,因扣不动扳机,阻铁不能向前回转,击锤后倒时即被阻铁挡住,机框只能后坐一很短的距离,不能将弹匣内的枪弹推进弹膛,故形成前方保险。该枪瞄准装置采用机械瞄准具,并配有夜视瞄准具。柱形准星和表尺U形缺口照门都有可翻转附件,内装荧光材料镭221。表尺分划为100~800,一个分划为100,战斗表尺装定300。但使用瞄准具瞄准时,只能上下拧动准星作高低校正,无法进行风偏修正,而且夜间射击时往往将准星护翼误认为是准星。该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可实施单,连发射击,固定式枪托全枪长80MM,折叠式枪托托伸全长80MM,托折实65MM,枪管长15MM,全枪重,弹匣容量30发,初速10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