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谜云聚 序
仕宦而至将相,修道而成圣秀。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古往今来,修成圣秀之一境,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如空中靡靡之音,相中朦朦之色,水中绰绰之影,镜中浩浩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谓之难矣!
故夫修道者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然后至圣秀境,可举天下而唯圣人之所欲为。
……
……
这片土地浸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不知多久了。
这片土地经历过不知多少凄风苦雨,动荡不安;生过不知多少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
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中,产生过不知多少惊涛骇浪,汹涌大潮;曾经与现在又有不知多少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在上演。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的演化,这片土地在慢慢被几条横纵山脉分成了几个区块的同时,许多或神秘或有趣的传说也渐渐盛行开来。
传说这片土地有三根天柱,可连悠然天地,可藏规律法则,可隐大道道义,窥天柱而悟道,是从仙秀境晋入圣秀境最为正统、正确的破境契机。
凑巧的是,天下有三山。北地雪域的圣山,西极的霸断山,东边托天海深处的乙守山,得天之巧,是三座最高的山,山峰终年隐在云霭之中。
曾经有一位修道有成的青衫士登上了其中一座山,远眺少有人见的波澜景致,情因景起,潇洒朗声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辉日近,回白云低。”
青衫士登上的是三山中的哪一座山,迄今为止已不可考。但是每当有人细细咀嚼、品味流传下来的这两句即兴之的诗,吟诵之余,还是能够鲜明的感受到那种天地间的巍巍气象。于是又接着联想到那位抒感怀的青衫士,当时又会有怎样的壮阔豪迈?
没有人会不心向往之。
同时,修行界一直流传有一句说法:雾霭之中有神怪。
无论是修道者还是老百姓,始终相信在那些云霭、流岚汇聚、流动的地方,必是灵气积聚之所,隐着无限可能。
理所当然的,世间之人都坚信那传说中的三根天柱,必然是在三座最高峰上;更有甚者,认为那三座高山,本就是那三根天柱。
可惜的是,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千百年来,不乏登顶三山的修道者,更是有三位修道者修到了传说中的圣秀境,却无一人找到过天柱。
所以迄今为止,这片大6流传着五个未解之谜。
第一个未解之谜。天柱到底是否存在,是否是前人的美好意愿与寄托所幻想出来的产物?如果不是,那三根让人魂牵梦绕的天柱,在何方?
第二个未解之谜。这片土地至今有三位修道者晋入了圣秀境,成为一方圣人。然而,不管是中土的那两位,还是西极的那一位,最后都杳无音讯,消失无踪了。他们是仙逝了,还是飞升了?又为何从来没有人寻得过三位圣人的传承?
第三个未解之谜。中土弈山宗的上代师祖收过三个弟子,第一个徒弟清道子是现任弈山宗掌门冲道子的师傅,溘然长逝;第二个徒弟凌道子,一直在闭死关,想要捅破圣秀境那层窗户纸;而第三个徒弟玉道子,世人只知弈山宗上代师祖收过一个禀赋惊人、应运而生的修道种子作为自己的关门弟子,他却从未在世人面前露面过。甚至弈山宗从上到下,不知是否真有这么一位师叔祖,而不只是玉道子这么一个名称、道号。他到底是谁,或者说,到底谁是他?
第四个未解之谜。平元十五年,平元帝举整个平元王朝之力,向西极进,进行在位后的第一次西伐。当时形势一片大好,帝魔一族的大军节节败退,西伐的点龙军最远打到了离帝魔城只有一千里的白苍城。就在局势已然明朗,所有人也都准备着一鼓作气,拔掉帝魔城前最后的一颗钉子时,平元帝突然下了一道圣谕:全军东撤!天下哗然,帝魔一族那边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元帝为什么在战事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刻,选择东撤?
第五个未解之谜,这片土地一直有神通榜、器物灵宝榜一说,问斋负责颁布、校订、更新这些榜单。它不同于其他的宗派山门,也不是平元王朝下属某个机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然意味。问斋斋主是何来历?
不提这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和始终无人勘破的未解之谜,以及没有间断过的血火动荡。这片悠悠锦绣山河多的是令人心醉神迷、叹为观止的多姿美景。
机理寺后山的那片连天花潮,弈山宗天一峰与雨歇峰之间的那座映山虹桥,同样是弈山宗的隐峰的隐瀑,桐山西峰的放鹤亭,这些都是享誉宇内的奇景壮观。
而这片土地有更多的风景与不为人知的机缘就像是一位心急的小伙子在来回踱步着等待着的迟来的恋人。
那些喜好寻幽访胜的人如果坚持到最后往往会有或大或小的收获,于是感慨自然的造化与玄奇。
故事,很多时候就像那些更多的风景一样,悄悄又无声地开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