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课考 (1) (第1/2页)
真正让刘连城感到震惊的是建造水泥车间——一个高6米,宽25米,长60米的大房子。
这一次没用竹子,全部是长长的钢筋,像小孩胳膊一样的粗钢筋和像小指一样细的铁丝编织的地笼,用“混凝土”浇注好了以后,再用钢筋编出5米高的竖笼,包上木板,分两次浇注,因为没有5米长的木棍。
最难的是屋顶,没有那么高的支撑杆,在柱子浇注好以后,只能用土回填到3米高,先浇注横梁、三角梁和房顶上的拉力柱,等框架凝固好了以后,再在房顶上支上木板,编出倾斜的钢网,再支出斜伸的翘檐,最后再浇注“混凝土”。
刘连城觉得他简直不再是泥瓦匠,他实际上只是一个木匠,他的大部分时间干的都是木匠的活计,那个他从广宁门招来的木匠老穆还笑话说:他只能做小工,干不了木匠这个精细的活计!
屋顶浇注完毕,恢弘的一号车间基本上算是成了,下面才是他们泥瓦匠的活计——砌墙、撒瓦、粉墙、建隔墙。
最大的房子建造起来倒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也就是半个月。
经过这一个月的建造,刘连城从广宁门招来的这一批泥瓦匠和木匠,还有一些铁匠,组成了北京城第一个最先进的建筑队,建造的活计多到接不完,因为能建造楼房的只有他们这一家,当然,这是后话。
清明过后,京城接连下了几天春雨,因为天气的原因,刘景仁有了难得的休息时间,他回了一趟家。
妻子的肚子虽然还没有显怀,但已是危险时期,刘景仁不想让妻子过于劳累,他把桃花叫了回来,在公主坟当地招了两个男厨师,做饭的活计并不轻松,刘景仁又提高了大家的伙食标准,午时加了一顿杂烩菜和一个三合面馒头的中餐,这些都够那两个厨师忙的。
房檐上的雨水扯成了一条细细的雨帘,也许是下水道不通的缘故,院子中间集了一层薄薄的水潭,被雨滴打落的石榴的花瓣和几枚青黄的绿叶漂浮在水面上,妻子逮的几只小鸡和两只鸭子,湿漉漉的在水里游来游去。
北京人喜欢养鸭,几乎家家都养那么一两只,妻子也凑起了热闹。
刘景仁坐在屋檐下,望着院子里细细的如薄雾一般的春雨,有一些安静,也有一些迷惘。
突然雨雾里,有一个人顶着一把桐油伞在院子里踩了两脚,跳到西边屋檐下的石基上,抖了一下雨伞,接连几个大步,跳到上房来。
“立寅,你怎么来了?下这么大的雨。”刘景仁吃惊的站起来。
“这一个月没见你,大家还以为你失踪了呢,现在又来了一个好消息,你得请客!”卫立寅抖了抖伞上的雨水,把撑开的雨伞斜放在地上。
“景仁,这是?”马慧娴刚好从东房里出来,看见卫立寅问道。
“这是我的同事卫立寅,今天刚到咱家来,你还没见过。”
“这是嫂子?”卫立寅望了望慧娴,回头问道。
“是内人,刚从家乡大同接过来的。”
“嫂子好!”卫立寅抬手行了一礼。
“今天中午留下来,吃一顿便饭。”
“不了,还有要事。”卫立寅看了刘景仁一眼,“兵部武选司苗郎中带着部下要来考察你的官声,陈签事得到消息要我通知你一声。”
“考察官声?那我该做什么?”刘景仁并不明白京城官场的规矩。
“这个事儿你还不便出面。”卫立寅思索了一会儿,说:“这样,今天下午你到后军都督府的官廨里坐着,随时等消息。考察完毕,照例,陈签事要陪着吃一顿便饭,你把好处让陈签事捎过去就行了。”
“多少银子?”
“你给苗郎中50两,两个属下各5两,这是大行,记着,都是无记名的银票。”
刘景仁瞟了老婆一眼,“去,准备银票。”回头对卫立寅说,“你略等一下,咱们马上就走!”
说完,刘景仁跟着老婆进到东屋。
刘景仁带了一个皮包,手里抓着一把桐油伞出了门,这几天事务繁多,人手拉不开,他把景智派到矿山那里,掌管银钱的出入,来顺是不能动的,自己只能到外面叫车了。
好在卫立寅来的时候叫的有马车,他挤到卫立寅的马车里,顺手取出一锭2两重的雪花官银,塞到卫立寅的手里,两个人推脱了一阵,收下了。
刘景仁虽然知道报名练兵武官随后去辽东卖命的人肯定很少,可是事到临头,心里依然很紧张。
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到京城,毫无资历,具体负责的那几个厂子,几乎就没有去过,他只做了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