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不知道的是,这句话,也曾是李川年少的梦。凌云之志,也曾是他的志向,只因造化弄人。
“既有这般志向,日后当需多加用功,切莫投机取巧,做无用之功,坠了这凌云之志。”
“学生铭记。”凌云稍躬身,恭敬道。
“和纸墨笔砚准备好了吗?”跳过话题,李川捋了捋胡子,缓缓问道。
“没有,这个,我们原先也不知道要买些什么,害怕买错了,因而先来这边”
凌大山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嗯,蒙学三百千必不能少,县里店装订好的上等籍颇贵,委实不宜。我这倒有亲手抄录的三百千,没有店的好,但相对实惠,三本收你一两银子可愿意?”
凌云原以为古代启蒙读是四五经,又或是其他经典的名人籍。
不曾想却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俗称三百千这三种。
事实上,和凌云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不知道的是即便在古代人眼里,四五经一类的东西属于高难度内容。
并不能作为启蒙教材,然三百千的内容虽然没有条理,但读起来琅琅上口,对于刚入私塾的孩子来说比较易学好记。
况且很多人识字不是为了作诗作词考科举,只是为了单纯为了会认字、会写名字。
再者说古代由于微言大义的存在,即使皓首穷经也不能通读经典。
因此,古人也往往只治一科,余者不过通读而已。
而学习儒家经典的年纪,也往往是弱冠之后最为合适。
且地区社学以识断字、粗通化、了解法律为主,至多教授《论语》、《孟子》。
是以古人以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就按李大哥说的办,那其他的还需准备什么?”凌大山也不纠结,果断拍板。
“笔要一支,三十,黄纸一刀也要三十,墨一条三百,砚是最为珍贵的,尚需一两银子。”李川说完,看向凌大山,后者点了点头。
见状,李川顿了顿,拿起算盘开口道:“一共是2两并360”
听到报账,凌大山有些吃惊,但还是没有开口,只是把手里拿着的猪肉等礼品放在了桌子上。
李川看到这些东西,立马开口。
“不需这般客气,按规矩来就好,其他东西都带回去吧。”
而后语气心长告诫道:“规矩你应该懂的,且看你家小哥儿体虚瘦弱,这些东西尚需让他多补补,读郎也需要强壮的。”
不一会,李川把他领了进去,他爷爷随后也出门回家了。
凌云静静的跟在李川后面,走了一小会,就进了房。
把手抄的三百千和笔砚纸墨递给了他,随后将他带进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