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一臣走在湖边,漫步赏景,如挚友谈心。
“丞相,此次南征,木牛流马和九连弩帮了大忙,军民皆交口称赞。没想到丞相竟通工器之事,真乃当代鲁班也!”刘封不吝自己的赞美。
“陛下谬赞了,臣平时爱好鼓捣这些木工之事,实乃不务正业,歪打正着。”
“歪打正着能成如此精巧器械,真了不起。只是有些少,能否多做些?朕想练一支连弩骑兵队,用于北伐。”
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这些东西需要零件精致,制作者监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故而难成较大规模。不过既然陛下需要,可容臣再多选拔工人制作。”
刘封思索片刻:“朕打算培养一些人,就按照丞相的图纸,从孩童学起,专门学习数术,制作器械,优化工具,等他们年岁大一些,技术成熟,再进行面和实操考核,从中选拔优良工匠,将其本事记录在册,用以教习后辈。定期评定创新成果,若成就显着,可加官爵。”
诸葛亮思索道:“陛下此举甚善,但有个问题:世家大族子弟皆修四五经,圣人法典,谁会愿意后辈从小学习工匠之事啊?”
“是啊……”刘封也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并没有就这个话题深聊下去,
“对了,丞相,蜀科完成的怎么样了?”
“已经完成并用于实施。”
“可顺利否?”
“一开始不太顺利。一些地方官员办事不力,怠惰懒政,撤换了一批人,现在好了许多。”
“懒政之人多为如何提拔?”
“哎……”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感慨道:“多为士族门阀子弟,仗着家世,懒散惯了。臣尝于军卒中提拔一些为官,反倒好了许多。只是军卒中提拔之人,多不识字,难有大的作为啊!”
刘封点点头,门阀察举制隐藏的问题,凡是当政者都心知肚明。
看来诸葛亮对此也多有不满意之处。
刘封想推行自己的理念,破除门阀对晋升渠道的垄断。
此时,应该是个不错的时机。
“丞相,你于军卒中提拔官员,可曾有人反对?”
诸葛亮笑了笑:“定然有人反对,但有陛下信任,便无人敢在朝堂直言。”
刘封点点头,也没有对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又回归于原先的话题。
“对了,工匠数术既无门阀子弟愿意学,可开设学堂,使百姓子女进学堂学习,使一人讲课,十人学之……”
刘封说的是现代学校的雏形,在诸葛亮看来却大有可为。
他沉吟片刻,明白了刘封的意思:
“倘若使寒微子弟学习四五经,圣人典籍,门阀必然抵制。然寒微子弟学习数术工造,门阀却不会反对。另外要想更好的学习工造之术,最好还要识字。如此一来,寒微子弟读识字便理所当然了。”
诸葛亮瞬间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眼神忽然变得有些神往,
“正是!”
刘封笑了笑:“我们可办两种学堂,一种学堂学,当学圣人典籍,学治国理念,学治世法典,学兵兵法,学为官之道。
便使名师教习士族子弟,一师教五至十人。
另一种学堂学工,当学读识字,学道德礼仪,学绘制图纸,学木工制造,学建桥修路,学管理学徒,学统筹规划……使寒微子弟学习,一师可教四五十人,这笔钱可由国家来出。”
诸葛亮明白了,陛下思路如此清晰,想来已经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
诸葛亮思索道:“使士族子弟学习圣典,使寒微子弟学习工造,士族不会反对,反而鼎力支持,然而两种学堂却都可以培养出办事可靠,又能识字的年轻官员。建制既成,国家上下都可承其利好,再有人反对,便什么都晚了。”
“是啊!”
刘封点头笑了笑:“而相对于百姓,士族始终都有更便捷的晋升通道,百姓亦不至于毫无出路。也可以使士族培养更多优秀的治国人才,淘汰浑水摸鱼之辈。所以,对士族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